0x1 写在前面
随着今天本校夏令营面试的结束,我这看似忙碌实则又无甚成果的半年结束了,然这半年里确实是学到不少,遂将经历记录在此,希望为读者和以后的自己做做参考吧。
0x2 背景
科大全校的保研率在去年之前维持在 40~50% 之间,同时网空学院作为全国 16 所一流网安建设高校之一,享有超出全校平均保研率 10% 的特权,再加上去年突如其来的名额增加,全校基本已经进入大保研时代,GPA 在 2.5 以上(国家硬性要求)的应保尽保,校友打趣道这是“本科七年制”,所以不用像其他学校一样忧心保研名额,但也并非就高枕无忧了,据班主任介绍,本院内老师大抵只能接收其中 40% 的推免学生,其余人得另寻出路了,去年由于名额来得太突然,许多学长学姐没有联系好导师,最终只能遗憾放弃,所以笔者在大三上学期结束后就开始做打算了。
0x3 过程
笔者的成绩上不去下不来,不算低但也达不到前 10%,竞赛上 CTF 打得多,但奖项也一般,科研也是几乎为零,所以选择上还是比较受限,鉴于之前在 CTF 中打逆向,所以打算优先考虑二进制安全相关的老师,由于当时还缺少相关经验,于是联系了几个清华网研院的学长兼战队前辈表达了实习意向,先在学长指导下过了点深度学习的基础,读完了 OpenAI 几代 GPT 的技术报告,然后就开始正式做一些工作了,主要是 Agent + Binary,基于 LangChain 去做提示词编写和思维链构造,细节不便多提了。
组内的赛博科研氛围(指微信群)颇好,而且校友、熟人不少,大老板也会在组会上对师兄师姐们进行详细的指导,这也导致会议往往非常持久,而且组内方向众多,所以大组会笔者只去听过一次。
这算是笔者比较正式的一项科研经历了,不过做出来 demo 的效果并不好,而且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现在这种 LLM + Binary 的范式兴趣一般,不过这目前却是 Binary 的大趋势,于是产生了换方向的想法。这段经历后来在几乎所有的面试中都被问起,也证实了其确实是大趋势。
在这段经历中,负责指导我的学长多次跟我谈起保研相关的事宜,并耐心解释了网研院那边的情况,提醒我早做其他打算,还帮我分析各种去向的利弊,不过如他所说,以他当时那样好的条件,只是简单地考虑上不了清华就留科,最后顺利上了清华,这样的经历对笔者的参考价值确实不大,不过也提醒笔者要在本校找找老师了,故当天就编辑好邮件,发送给了意向导师,此时是三月初了。
本校的导师与我方向并不 match ,但是风评很好,科研能力也强,当时比较看重的一点在于该组内有一个小老板与我方向 match ,在同一大组内的话,以后还是可以继续交流二进制安全相关的东西。可以看到至此笔者还是在继续考虑二进制方向的。
话说回主线,该老师收到邮件后很快回复了,并约我线下详聊,了解我的一些背景之后马上给我安排了组内的小老板指导,于是开始做一些隐写和水印方向的工作,这方面受近期 AIGC 迅速发展的影响,可能有一些新的可做的内容。
整个三月期间,我在两边的工作是并行的,再加上要找实习,还有课程任务,心情比较焦虑烦躁,于是找了本校的小老板聊聊,介绍了自己目前的情况,也更多地了解了组内的情况,他认为如果有去清华的机会的话,还是要全力去争取的,不然的话,就要仔细考虑一下到底想做什么工作了,磨刀不误砍柴工,也聊了一些其他如读博、找工作之类的,还有他自己的经历,也认可了我的能力,鼓励我多去试试外面的老师。这次谈话确实使我浮躁的心得到了一些慰藉,也加深了我对本校这边的好感,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了。
之后的四月中上旬,我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把清华那边的工作收尾,找实习的事情也不再考虑了,同时又联系一个信工所的意向老师,该老师不仅与我方向 match ,科研能力也非常突出,加上有信工所 NeSE 战队的加持和前往清华网研院交流的机会,一度成为我的第一意向,但得到的回复是“欢迎夏令营交流”,对于保研人来说,这种回复颇为模棱两可,询问该组内学姐后也无法确认这是否是婉拒,只能等到夏令营。
接下来一直到六月底,就比较忙于学业和比赛了,本校组内的工作也一直在缓慢推进。
夏令营报名季,我只报名了本校和信工所夏令营,由于地理因素没有考虑复交浙南,个人倾向于北京一些,但是北大方面也没有找到 match 的老师,方向上比较接近的,邮件也是石沉大海,再或者是已经不在科研一线的,所以并不很上心了,报名那阵子也忙于期末,最终是没有报上北大夏令营。
0x4 结果
信工所夏令营最终改为线上进行了,入营前本校老师催我尽快决定去向,为了更好地比较,我分别找了两个组内的五六个师兄了解情况,其中还有一个就读于信工所但在清华实习的师兄,最后感到两边确实是比较均衡的,难以抉择,所以还是参加了信工所夏令营继续了解情况,时至所内两轮面试之后,意向导师团队的老师发来邮件,通知我参与团队内部的交流(即又两轮面试),在这两轮面试中,我都被排在第一顺位,即需要早起面试,加之前两天的考核,我也是第二顺位,焦虑情绪已经严重影响我的正常睡眠:九点的面试,我常常七点醒来之后就无法再入睡,第一天还被通知需要延迟一小时到十点,所以看到这个安排的时候,我心里的天平就已经倾向于放弃了。
后来仔细考虑了不少,本校这边我已经做了一段时间工作了,知根知底,信工所毕竟还是比较陌生,虽然老师确实好,但是整体氛围还是不如科大,所以最终选择留在本校,至于合肥这边地理因素导致的机会缺失,希望之后通过实习能补回来。
在共享文档里填上放弃后,还有该团队的老师致电向我确认是否放弃,当时心里又有动摇,但是嘴比心快,火速确认了,然后马上又向本校的老板确定了去向,事后躺在床上想了很久,总感觉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无比后悔现在的决定。
第二天再打开共享文档查看,发现先前一同放弃的同学都被说服继续参与面试了,只有笔者一人拒绝的比较果断而的确没有参与。
(这期间还有一段小插曲,有同学推荐了自动化所的 offer ,既在北京,又有实力,老师也是非常 nice 的人,对笔者确实很有吸引力,但考虑再三还是没有尝试,也是处于同样的考虑:几乎已经到了最后阶段,还是希望去的地方是自己提前熟悉过的,为了一次不确定的机会去实习而放弃已有的 offer ,可能不太明智。)
0x5 关于面试
如上文所说,笔者在每次面试中都被问到清华的实习经历,而关于这段工作有什么不足、该如何改进,笔者早已想好了,所以面下来都没有什么问题,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轻松的,这也与笔者报名的两个夏令营的老师的面试风格有关(听闻隔壁院强度上得很厉害)。
至于面试建议,笔者脑子里实在空无一物,但是感到“科研理想”这一话题颇有意思,笔者有很多朋友被拷打科研理想时,答曰“争取在顶级期刊/会议上发表高质量论文”,也被面试官说是“追求太低”,遂朋友感到不解。以笔者经验来看,学术界的前辈们的追求往往是“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”,为什么?从定量上来说,如果大家经常见研究生招生广告,就会注意到这样的字眼出现频率很高:“self-motivated”、“浓厚兴趣”、“有决心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”…从定性上来说,面试官可能认为发在顶刊顶会的也未必是“有影响力的工作”,而且前者显得过于势利,但是话说回来,后者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笼统的目标,大抵是因为我心中尚且没有对“有影响力的工作”的具体认识,而面试官们已经有了,但愿几年后,我真的能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。
0x6 总结
虽然结果并不是好得非常出乎意料,但也足够让人满意了。笔者对北京的执念终究是没有消散掉,刚来科大时,尚没有这种执念,后来受了一些影响而产生了,自知是过度的追求,所以称作“执念”而非“理想”,不过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呢?以后也还有机会罢。
回顾整个过程,即使“过来人”们都说 GPA 不重要,这几个月里笔者也还是见识到了其作为硬通货的实力,甚至我自己也是“唯 GPA 论”的受益者,其次,如果学生能在意向的组里实习,对双方了解对方都是有好处的,仅凭简历、实验室介绍或者几十分钟的面试,还远远不够,不过出于效率考虑和行政限制的话就只能如此了,这也是我最终选择留科的重要原因,而清华那边更是把这种实习制推到了极致,笔者在各种比赛、夏令营中都曾遇到过在同组实习过的同学,并能以此作为话题和他们聊起来,堪称二进制安全组中的“原神”。
至于是否会后悔现在的选择,至少笔者现在还没有,不过经常做选择的朋友都知道,有选择就会有后悔,这点不必忧虑,倒是现在已经尘埃落定了,不如心无旁骛把手头的研究工作做好。
最后,感谢这半年里家人的理解与信任,相信我能做出合适的选择,让我没有后顾之忧,感谢 Nebula 战队的学长们,包括清华网研院指导我的学长和其他给出宝贵意见的学长,感谢小老板和大老板的认可,愿意给我这个机会,感谢学院的帮助,办事效率意外地很高,感谢我做出最后决定时在我身边的人,感谢你的支持与陪伴。
0x7 后记
昨天 21 级保研结果已公示,没了去年强基计划溢出名额的加持,保研率仅剩 60% ,看来所谓“大保研时代”只是昙花一现,另一处出乎意料的事实在于,最终笔者的学习成绩和综合成绩都居全院第 5 名,这是相当好的,但在申请季我并不知道,否则也许更有底气去冲击更好的学府吧。
自我确定去向之后,反而屡屡在群里看到各处的好老师的招生广告,每每都感叹:为什么不早些发呢?归根结底还是建议读者多尝试各家夏令营,虽然笔者从去年起就立下了这一纲领,但在最后关头却没有贯彻落实,希望今后自己以此为鉴。